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,潜伏期2-8周,最长可达数年,发病后致死率接近100%。
狂犬病毒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传播,主要通过传播方法是咬伤皮肤或黏膜传播的。
狂犬病毒感染分潜伏期、狂躁期、麻痹期,狂躁期表现为攻击行为,麻痹期有流口水、后肢麻痹,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。
犬猫应定期接种狂犬疫苗,猫咪首年接种为3月龄,接种前确保它们健康。
一、狂犬病的潜伏期
1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的一种急性脑脊髓炎。临床表现为狂躁不安、行为反常、麻痹,最终导致死亡。狂犬病毒的潜伏期比较长,一般情况下的潜伏期为2到8周,长的可达数月到数年,但是狂犬病毒感染发病后的致死率通常为100%。
2、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脑组织、唾液腺中,其中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。狂犬病毒的主要传播方法是通过咬伤皮肤或者黏膜传播。此外,也有可能通过气体或者动物间相互蚕食而传播。
3、狂犬病毒感染后分为潜伏期、狂躁期、麻痹期三个时期。潜伏期的感染动物通常不会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。狂躁期的感染动物一般会出现极度狂躁、性格突然改变以及出现攻击人畜等行为。麻痹期的症状主要是严重流口水、后肢麻痹、卧地不起,最后死于呼吸肌麻痹。
4、犬猫等动物对狂犬病毒高度敏感,建议及时免疫接种。目前,预防狂犬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为定期接种狂犬病毒疫苗。猫咪首年接种的年龄为3月龄,建议到畜牧站或者宠物医院接种,接种前需要确保猫咪处于健康状态。
二、狂犬病传播的途径
1、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方法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进行传播,但狂犬病毒没有办法通过完好的皮肤感染。经统计,被感染的人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导致感染占90%,而抓伤皮肤后被唾液中的病毒沾染感染率为咬伤的50分之一,粘膜侵入则几率更为微小。
2、狂犬病可以通过在宰杀或剥皮当中不慎刺伤手部进行传播,由于手部出现伤口,而狂犬病动物肉中破碎的神经组织中可能带有病毒,导致病毒侵入伤口而感染发病。
3、狂犬病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,得狂犬病死的动物被埋入地下,冬天被野狗或其他动物扒出,将肉吃掉,感染而得狂犬病。人吃未孰的狂犬病感染的动物的肉,也有可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被感染(这个几率很小),肉熟则没有几率。
4、狂犬病还有一种感染方法,这种感染方式是“飞沫感染”,但在自然环境下没有办法感染,只有在实验室的环境下使得狂犬病病毒浓度很高,才可能存在这样的感染。
5、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,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-20%发病,被病狼咬伤者约50-60%发病,其发病因素与咬伤部位、创伤程度、伤口处理情况、衣着薄厚及注射疫苗与否有关。如果被患有狂犬病或病情不明的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,就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,严重时还要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或抗病毒血清,以防止被感染。